父母的焦虑让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
最近,正在上映一部印度电影《起跑线》,讲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家庭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故事。
故事发生在印度,但里面的情节特别中国化,好像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。
一对刚刚富裕起来的父母,想让孩子去好一点的学校,但是呢,孩子多,好学校少,即使买了学区房,也不能保障孩子一定能进入好学校,孩子得参加各种培训,家长也得接受各种面试,就算是有钱有关系,浑身的办法都用上,入学的时候也未必如愿。
我女儿6岁, 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。电影里的故事天天都在我的身边上演。每次去接孩子,听家长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各种培训班和幼升小的各种手续。
要说不焦虑,那是假的。很多家长都是提前好几年应战,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学校,家长们真是拼命了。
能给孩子创造好条件,无可厚非。可问题是,焦虑的家长,加上流水线一样的各种培训,真得能够成就我们的孩子吗?
对此,我深表怀疑。
说实话,我没有底气说对说错,毕竟养孩子是头一回,我也是在不断摸索学习中,只能说有一些感受、想法和大家分享。
我相信,你也经常听到这句话: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”
每次听到,我都感觉很困惑,听不太懂。什么是起跑线,我们一生下来是要参加比赛吗?大家跑着去干什么呢?
这句话不仅传递了一种理念——教育或者说人生,是一场比赛,而且带有强烈的情绪,是一种害怕被落下,害怕输了的焦虑感。
在电影《起跑线》里,年轻的妈妈米塔就被这种焦虑附体了,只要一想到女儿不能进入排名前5的私立幼儿园,她就忍不住开始推理:如果孩子不能进好的私立幼儿园,她就学不好英文,长大后进不了外企,她就会孤单一个人,觉得自己是失败者,不适应社会,然后被孤立,感到沮丧,开始吸毒……
好像孩子的未来如何,有没有好工作,会不会快乐,甚至会不会堕落,都仰仗于现在能不能进入一个好的幼儿园。
未来一切的一切,都依赖于这一个好的开始。而这个好的开始,就是进入好的幼儿园。
如果进不去,那就是踏错步伐,一步跟不上,步步跟不上,完全失败,没有希望。
我觉得,这种逻辑在我们理性的时候,是很容易分辨对错的。
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经验和事例可以证明,人生不是比赛,不是每个人都要走一样的路,过一样的桥。即便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追求成功,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,而是有千万条。
我相信,这个道理大多数父母都懂。
但是,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在处理学校和具体问题的时候,我们就没有那么冷静了。
我们也会像米塔一样,觉得眼前的事情,能不能去好学校,会不会说英语非常重要。
焦虑让我们失去冷静,也让我们短视,不求遥远的未知,只求确定的眼前。
可偏偏,教育这回事,恰恰是既要仰望星空,又要低头走路。
我觉得,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,仰望星空更加重要。
心有多远,舞台就有多大。没有格局,就没有未来。
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老师,在一次演讲中,发表了一个惊人且吓人的调查:据他调查,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,有30.4%的学生厌恶学习,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;有40.4%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。“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”,甚至还有更极端的——他们动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念头。
由此,徐凯文老师提出了一个“空心病”的概念,他说,不是学生空心了,是整个社会空心了,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,这是教育的失败。
像徐老师说的,能进入本大,这些孩子都很优秀,大家的起跑线都很高。父母们也觉得孩子教育的很成功,未来一片光明。
可是如果一个大学生,十八九岁,青春最飞扬的时候,却厌恶学习,觉得人生没意义。
我很难想象,他的未来真的会如父母所愿,越来越高,一片坦途。
在近些年的心理咨询中,厌学的孩子非常常见。
每次做这样的咨询,我都很感慨。
9年义务教育+3年高中+4年大学,至少需要读16年的书。
如果一个孩子厌恶学习,认为学习是一件无趣又无法胜任的苦差事,你能想象,这16年里,他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吗?
一个孩子告诉我,他以前天天就是混日子,为了父母不得不去学校。现在呢,混都不想混了,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你看,在学习这件事上,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差的孩子都会出问题,他们的感受也是一致的,都是讨厌学习,没有兴趣。
这些年轻人有些听话,有些叛逆,他们普遍缺乏主动性,缺乏对自己明晰的认知。
我是谁?我喜欢什么?擅长什么?我的理想是什么,目标是什么,我可以做什么?
其实,孩子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,但是,父母和老师不会跟他们讨论。
我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话——“我爸妈不关心这些,他们只盯着成绩。”
学习,不仅是学习知识,还要学习认识自己,认识别人,认识社会。这是一个人“自我”形成的过程。
起点高也好,低也好,好学校也好,差学校也罢,比“在哪里”更重要的是“你是谁”。
没有完整且独立的自我,恐怕是在哪里都找不到北。
起跑线是一个体育比赛的术语,很明显有比较的意思。
让父母们焦虑的也是这一点,社会竞争这么强,唯恐孩子不如别人快,不如别人好。
可是,人生不是一场短跑,不是十几秒一鼓作气就能决定胜负的。
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就算我们只攫取学习阶段,16年到20年,这场马拉松也足够漫长了。
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起跑线真没那么重要,早几步晚几步不关胜负。
马拉松比赛大家拼的不是起跑线,而是耐力和后劲。
有经验的选手都不会一上来就使蛮力,他会懂得把控自己,调动自己。
我想马拉松可能是最孤独的跑步运动,这个过程不是和别人比赛,而是和自己的身体对话,和自己比赛。
喜欢长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:“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,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。无论别人怎么看,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。”
与其和别人比,不如和自己比。
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线,那么我们起跑线也是不断变化的。
对于3岁孩子来说,能独立吃饭睡觉,适应幼儿园就是起跑线。
8,9岁的孩子喜欢学习,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就是起跑线。
高考考上大学是一个新的起跑线。
然后毕业又是一个起跑线。
技术热线:
025-86561830
Copyright © 2008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江苏卓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主办单位:南通市文明办 南通市教育局 南通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技术支持:江苏卓顿科技 技术支持电话:025-86561830